挫折管理 - 通向独立的阶梯

写在前面

女儿四年级,各种机缘巧合,上学必须坐 15 分钟左右的公交车。朋友都夸,孩子真懂事,同时也埋汰我们:你们心真大。

这不,今天就出了个意外,孩子早上急急忙忙赶到公交车站,结果坐错车了。本该坐 113 路,结果坐上了 118 路。孩子在半路发现景观越来越陌生,发现坐错车了。赶紧在下一站下车,然后打电话给妈妈。在电话里,10 岁的孩子鬼哭神嚎,处在濒临奔溃的边缘。

妈妈收到求救电话,处理得当。马上问孩子公交站名,然后打车过去。同时打电话给老师请假,说会晚到一会儿。

到了公交车站,见到了孩子,孩子依然在惊恐之中。可能一半是坐错车引起的,另外一半是担心迟到。妈妈的安慰和说明,依然无法让孩子马上平静下来。妈妈全程没有责骂孩子,耐心陪伴孩子,并把她送到学校。

你的反应决定了挫折的价值

妈妈的应急处置,堪称完美。回头想想,干了这种“糊涂”事,很可能会受到父母的“二次伤害”:

“你怎么这么糊涂,公交车都会坐错!”

“昨天晚上叫你早点睡,就是不听。早上起不来,急急忙忙就坐错车!自作自受。”

“哭什么哭,还哭!你自己坐错车,哭什么哭!”

如果你是这个孩子,在这种情况下,受到这样的“二次伤害”,毫无疑问,你的心里会非常难受。你的挫折可能也会让你变得更独立,但是,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进行的。你会变得过度自尊,因为你的经历告诉自己,犯错了,哪怕是无心的,也是不可饶恕的。你会变得报喜不报忧,因为报忧的后果,不但得不到安慰,还会得到二次伤害。再者,毫无疑问,这样的经历会伤害你和父母的亲密关系。

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,你大概率不会像第一次那么手无足措。但大概率不再敢告诉父母,你会试着自己解决,解决不好,也不大敢再向父母求助了。如果遇到新的,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,很可能自己解决不好,这样非常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,真正的“二次伤害”。

如果像孩子妈妈那样处理,孩子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二次伤害,她会很快平静下来。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,她就会自己处理,如果遇到新问题,她会继续向妈妈求助,因为妈妈在她眼里,是个值得依赖,值得依靠,给她带来安全感的存在。经常被这样对待的孩子,更具备探索性,不那么害怕犯错。

反应的背后

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遇到问题向别人求助时,不受到语言的“二次伤害”。大家肯定也希望自己能更温柔地对待自己孩子的错误。这背后,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外,还有哪些事情,会决定我们对孩子错误的反应呢?

首先,取决于你的精力带宽。如果你的精力带宽全部被占用,甚至已经超负荷了。这个时候,你“炸毛”的机率就会大很多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,人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,总是会争取把事情做好。这里的提前非常重要:资源充足。千万不要考验人性。我们也有很多直观的印象,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时,如果孩子再出点意外,第一时间可能就会爆发或者崩溃。

其次,取决于你的觉知能力。你和幸福的距离,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距离决定。古人云,三思而后行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要抑制应激反应。让刺激和反应之间,留下一段距离,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,这一会儿时间,实际上,是抑制我们的 survival brain(感性脑)做出决策,从而把决策权转移到 thinking brain(理性脑)。怎么样提高觉知能力呢?练习冥想可能是个不错的途径。

有些人,把岁月静好,过得战火纷飞。本质上,是在情绪管理方面出问题。

写在最后

回到开头,我依然认为,一个四年级的孩子,让她独立乘坐公交车是非常好的煅炼和成长的机会。她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,可能会有一些意外,只要这些挫折不至于彻底打倒她,只要这些意外在可控范围内,越早让孩子接受这些挫折教育越好。

耳闻之不如目见之,目见之不如足践之。我们想告诉孩子,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爸爸妈妈给你营造的那么温馨美好,也不像谣言里传的那么不堪。水深水浅,你自己走一走,走的过程中,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技能。带着这些技能,去闯荡更大的世界和远方。不管什么时候,父母和家是你的港湾,是你最坚实的依靠。


Post by Joey Huang under essay on 2021-05-31(Monday) 22:25. Tags: thought,


Powered by Pelican and Zurb Foundation. Theme by Kenton Hamalui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