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奇心与挫败感

写在前面

最近在给女儿辅导作业时,发现一个很令人不安的现象。每次给女儿指出哪一道题做错了,她总会有深深的挫败感,然后她的情绪会变得很低落,我甚至都能感受到她在内心深处在否定自己。起初我怀疑是不是我的语气有问题,指出她错误的方式不对,让她感觉自己受到了打击。后来经过多次验证,排除了我的情绪或语气或表达的问题。总之,她只要知道自己做错了,就会非常不开心。

人都有情绪,不开心也是正常的,接纳自己的情绪就好。但在女儿身上,似乎更严重。她一旦情绪低落,就会把脑袋“关上”,听不进后续任何的讲解。哪怕我再耐心,举出一些好玩的例子,她都无动于衷,就是听不进去。或者听的过程,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理解,只是在死记硬背我讲解的步骤。然后用这些步骤去套,一旦题型稍微改变,她就马上就卡住了。然后,她就更沮丧,觉得自己好笨,讲完还是不懂。最终,进入恶性循环,跌入挫败感的深渊。

而且,这种感受,会不断地自我强化。发现错误,感到沮丧;因为沮丧,思维变迟钝;思维迟钝,无法理解别人讲解的内容;然后有了更深的挫败感。

对待错误的另一种方式

回忆自己学生时代,自己对待错误的方式和女儿完全不同。如果老师或同学指出,我哪道题做错了,基本上我会充满好奇,甚至觉得“不可思议”,内心自白:怎么可能?来来来,赶快告诉我错在哪里。所以,全程是充满好奇心在听别人的讲解。因为是带着问题在听,带着疑问在听,带在好奇心在听,基本上一听就懂。然后就恍然大悟,印象极其深刻,甚至是拍大腿的那种:哇,原来还有这个问题,哎啊,真是太粗心了。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,基本上不会再犯错了。

另外一点不同。我每次考试完,哪题不会做,哪题没有信心,非常清楚。基本上能背出题目来。但和女儿沟通,她基本上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对哪里做错了。只有英语,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题没信心。语文和英语,基本上是处于茫然状态。

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应激模式

对待错误,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应激模式。有些人会充满好奇心,去探究错在哪里。有些人则会充满挫败感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应激模式呢?我认为,本质上在于自信。

自信的人,对错误的容忍度更高,因为她觉得错误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无知。她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,不会被自己的错误打倒。相反,发现错误,她更容易充满好奇心,想探究到底错在哪里,最终很容易因为错误,收获一个新知识点。进而形成正向反馈,不断强化。

不够自信的人,一般比较敏感,尤其对错误,更敏感。她们把每个错误,都当成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否定,进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之中,充满了挫败感,思维也变得迟钝,从而弱化了自己进一步解析错误,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。最终,形成负向反馈,不断强化。

解决方案

女儿现在五年级了。她的这种对待错误的应激模式,确实让人头疼。思来想去,没有什么捷径。唯有循序渐进,慢慢培养她的自信,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首先,挑选她力所能及的题目,让她建立自信。其次,跳过那些明显超出她的能力的题目,不再让这些题目继续打击她的自信。再次,生活中,通过其他方式,多培养她的好奇心。

突然想起一句饿了么广告:辅导孩子写作业吗?我们送降火茶。

后记

第二天继续辅导数学时,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。感觉她终于听懂了,遇到不会做的题目,不会再沮丧了。至少当天,我们很愉快地把不会做的题目讲解一遍,而且感觉效果非常好,她都掌握了。故事是这样的。

孩子,遇到不会做的题目,感到沮丧,有挫败感,其实是正常的情绪反应。爸爸以前高考时,有道数学题不会做,考完出来非常不开心。后来和同学聊起这道题,经同学提醒,就会做了,这个时候更不开心了。因为爸爸在想,要是以前有人教爸爸这种题型,该多好啊,这样高考时,这道题就会做了。

这段话的重点,是肯定孩子的情绪反应。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反应,才能正视情绪,最后才能克服情绪。

我们想像一下,现在你在做练习题,遇到了一题不会做的,这个时候其实是件很开心的事,因为现在又不是考试,只是练习题而已,你可以问爸爸,然后学会它。下次考试时,再遇到这种题目,就会做了。这样考试就可以考得更好了。简单地说,平时遇到不会做的,学会它后,反而以后考试考更高。这是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。

所以,在重要的考试中,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,确实会感到沮丧。但在平时,遇到不会做的,应该是像发现宝藏一样,感到开心。因为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机会点。

小家伙听完,终于接受了,能摆正学习态度。

只是,我可以肯定的是,我的耐心不会常在,而她的应激反应肯定会反复。这真是场不对等的战争啊。

(无)


Post by Joey Huang under essay on 2021-01-14(Thursday) 23:12. Tags: thought,


Powered by Pelican and Zurb Foundation. Theme by Kenton Hamalui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