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 30 天做了个实验

2022 年 2 月 25 日,我立了个 flag,日更 30 天写作。今天是最后一天了。这是一份历时 30 天的实验总结。

(一)敏感

80 后的同学,小时候应该都读过刘墉的散文,那个时候信息匮乏,那些散文读起来津津有味。每次都佩服作者,能从生活中的小事,悟出那么深刻的道理。长大了再读这些文章,觉得都是“心灵鸡汤”,不痛不痒,啥用没有。

但作为写作者,每天要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,你不得不逼着自己敏感起来。这里的敏感,不是玻璃心,而是让你专注当下,保持警觉,勤于思考。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,强行安装了个雷达。这是个挺有意思的体验,很多生活中的细节,你开启了“自动驾驶”模式后,就不会去主动思考。但有时,停下来,仔细琢磨一下,还是会发现一些不同的视角。

保持敏感,还有一个好处,你的“暗时间”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。你的大脑,每天都加载了个新任务,潜意识会开始工作,不知不觉,就会有一些点子突然间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冒出来。

(二)价值

保持敏感确实能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,但不一定每个素材都有写作价值。即使写出来了,也不一定能和读者产生共鸣。很多体验都是很个人的东西,跟你的经历,情绪,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关系。某个瞬间,你突然悟出了生活的真谛,你欣喜若狂,近不及待地写了下来,在旁人看来,只是在无病呻吟,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,莫过于此。

就像《真相》这篇文章所说的,世界从来就没有真相,只有解释。这提醒我们,don’t judge。人类的悲欢,并不相通。

(三)传播

主观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,但如果从传播的角度,确实可以相对客观地衡量文章的价值。不考虑其他因素,文章的价值越高,传播越广。

正态分布

大部分人的认知和写作技巧,属于正态分布的中间水平,你写出来的文章只能处在正态分布的左侧,从“信息势能差”的角度,你写出来的文章,只能对人群中的少部分人有价值。自然无法引发自然传播。如果你的认知和写作技巧,能够超过人群平均水平的两个标准差(右侧绿色区域),那么大概率,你的文章能够引发自然传播。

想想看,你为什么愿意自发的把一篇文章转到朋友圈?一定是文章表达的观点,提供的信息,大大超出你的预期,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被更多的朋友看到。这里还有个细节不容忽视,很多人有“经营”自己朋友圈形象的观念,即使你在网上看到的某篇文章,是你内心强烈认同的,可能和你的朋友圈形象不符,你也不会转发。朋友圈点赞也是类似的道理。

写到这,真心感谢一个月以来,无脑转发我的实验室作品到朋友圈的几位小伙伴。但愿这些文章没有降低你们的朋友圈调性。

(四)兴趣和职业

谈到文章的传播,一下子压力就上来了。仿佛迎面走来了脸上刻着大写的 “PKI” 字样的黑白无常。可见,兴趣是很轻松的事情,但职业却有很多不同的考核维度。

很多人觉得,能让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,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。从某个角度,确实是有道理的,对那些每天上班如上坟的人来讲,每天醒来,带着一种期待投入工作,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。但反过来,一旦兴趣变成了职业,兴趣的纯粹性就会受到侵蚀。很多时候,你就不得不为了 PKI 而做出伤害你的兴趣的事情。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,你可能会开始关注热点,而不是关注你内心的表达欲望。

Paul Graham 说过一个经历,他在创办 viaweb 期间,有一次在开董事会,因为牙疼难耐,中途退会,去看牙医。躺在牙医的治疗椅上,整个人都轻松了(可见这个董事会是多么的煎熬,连恐怖的牙医诊所,都可以让人放松),回想他自己创业初期,不停地写代码的日子,简直就是在度假。

写到这,真心佩服那些自媒体创业者。我身边就有朋友,投入重金,苦心经营自媒体,完全为了个人对认知和价值的追求。这种把兴趣当成职业的勇气,值得尊敬。

(五)结局

我一直认为,写作能力,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有时候,你有些想法,写到一半,发现写不下去了。为什么?因为你没办法建立起足够的逻辑支撑,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。

就像投资一样,如果你对投资品种不了解,涨了,你总是拿不住,跌了,就开始自我怀疑。人生也是一样,如果没有坚强地内核,遇到低谷,容易自暴自弃,遇到高光时刻,容易得意忘形。而写作和思考,是不停强化这个内核的有效途径之一。深度思考,独立思考,加上高超的表达,永远是你的力量的源泉。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深刻的自我认同,自我谅解,才能支撑并陪伴我们坚定地走下去。

这个历时 30 天的实验,就这样结束了。我们江湖再见。

(完)


Post by Joey Huang under daily on 2022-03-26(Saturday) 23:44. Tags: 每日随笔,


Powered by Pelican and Zurb Foundation. Theme by Kenton Hamaluik.